当千年非遗遇见青春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云南禄丰的校园里正上演着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破壁”对话——孩子们手持绣针化身非遗传承人,舞动龙狮演绎少年英姿,非遗文化正以鲜活的方式流淌在琅琅书声里。

彝绣课堂:让文化基因“绣”入童心
禄丰市黑井镇中心小学将彝绣与语文、美术融合,解析纹样中的图腾信仰,让技艺传承与文化认知同步生根。每周三下午,市级传承人赵美秀将彝绣技艺化为童趣课程,学生们手指翻飞间,山茶花在绣绷上渐次绽放,六年级学生王梅静展示作品:“以前觉得刺绣是奶奶的秘密,现在我也可以用针线讲述家乡的故事了”。截至目前,黑井镇中心小学学生创作文创作品500余件,部分绣品已成为黑井古镇旅游纪念品。

一针一线:让特殊教育更有温度
禄丰市特殊教育学校以“爱在楚雄”为主题,开设彝绣特色课程,残障学生小林通过刺绣找到表达情感的窗口,其参与的“爱在楚雄——彝绣遇见绒花”系列作品,以楚雄四大名花为灵感,将楚雄彝绣与绒花两种非遗技艺巧妙结合,亮相第二届楚雄时装周,广受好评,并斩获“楚雄州彝绣文创大赛”二等奖、优秀创意奖。更令人动容的是,学校与本地绣坊合作,为特殊孩子打开世界的一个窗口,非遗传承,在这里化作照亮特殊人生的温暖灯火。

舞龙舞狮:让传统文化展现青春风采
禄丰市仁兴镇中心小学开发“迷你龙狮”课程,用轻型道具让低年级学生感受传统体育魅力。走进操场,一片欢腾携着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扑面而来,孩子们舞动着量身定做的“迷你龙狮”,在鼓点中完成高难度动作,而这些孩子已在多场州市级活动中登台表演,参加“福海杯”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锦标赛中斩获第三名。在禄丰市职业高级中学操场上,鼓点激昂,龙狮翻腾,学校将舞龙舞狮纳入体育课程,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指导,成立龙狮队,队员成为云南鲁木纳龙狮队主力,常年赴全国各地巡演,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职业发展路径。

薪火相传:当大刀舞传承民俗之魂
在禄丰市高峰乡中心学校,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组建了青少年大刀舞队,每年定期邀请大刀舞传习所的专家到校系统传授“四门打顶”“四梅花”等8套传统套路,十余年来为当地非遗传承储备新生力量。

禄丰市以非遗进校园为支点,全市70余所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驻校授艺”,创新“学科+非遗”模式,体育课嫁接龙狮、腰鼓训练,美术课解析彝绣纹样,音乐课融入葫芦丝、古筝乐理知识,开发彝绣、龙狮、腰鼓、花灯、大刀舞等系列非遗校本课程,同时,依托乡村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课后服务等平台开展日常训练。在这里,90%的学生通过课程知晓本地非遗项目。
当古老技艺与青春校园相遇,传承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这种“活态传承”,既守护了文化根脉,也让每个孩子找到绽放自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