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勤丰镇马街社区的禄丰市嘉伊五金加工厂,叮当声此起彼伏,切割机的锯齿啃咬着钢板飞溅出颗颗火星子,工人们忙碌着,整个加工车间展现出一片“火辣辣”的生产景象。
近年来,勤丰镇积极探索“家门口务工”新模式,着力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就近就地就业,转起稳定增收的“薪”齿轮。
党建引领架“心桥”。2025年2月成功引进禄丰市储能五金加工厂,盘活马街社区闲置厂房改造为1500平方米的标准车间,提供23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月均增收3000余元,产品占据本地10%的市场份额。马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华荣介绍:“为快速落地,我们安排专人上门服务,全程代办手续,协调解决难题,从建厂到投产仅耗时1个月”。马街社区党总支依托勤丰镇“就业工坊”精准招聘,网格员入户宣传,车间课堂业务培训,实现“上班就上手”,使党组织成为企业与群众间的“连心桥”,既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又让村民端稳“家门口的饭碗”。
闲置资源变“金矿”。勤丰镇党委通过“地毯式”摸排,认真梳理出辖区内闲置资产,以地引企,形成“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在可里大村,800平方米闲置活动室摇身一变为禄丰市青禾养殖家庭农场,建立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生产线,干板菜直销玉溪市通海县,每月稳定收益2万余元,带动周围6名村民“就业不出村”,加工坊负责人何俊涛说:“未来还将持续扩容工作岗位10余个”。此外,村集体还通过土地租赁、厂房出租等方式,实现“资产活、集体富、群众乐”的三赢局面,目前正在与9个潜在务工车间进行洽谈。
弹性模式开新局。“以前务农每月就一千多元,现在在厂里挑拣鸡蛋,销量好的时候每月能赚四千多块呢,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真的顾了家还挣着钱”。云南鑫博沅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宝妈张燕芬高兴地说。多样化的弹性模式正在勤丰镇辖区内打开新的就业局面。禄丰市嘉伊五金加工厂采用“固定工+临时工”的模式,员工既可以在厂里上班,又不影响家里务农。禄丰市储能五金加工厂采取“订单培训”模式,组织村民入企培训,从“60后”到“90后”,从家庭主妇到返乡青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目前工厂有员工23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35%,女性员工占60%。
从“齿轮引擎”驱动到“沉睡资产”激活,告别“候鸟式”打工,勤丰镇积极助力,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齿轮”,在转动企业生产速度的同时也转动千万家庭的生活希望。当党旗飘扬在车间一线、当闲置资源焕发出新生、当就业模式冲破传统限制,那幸福就在家门口的叮当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