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高峰乡位于禄丰市西北部,东经101°47′至101°56′、北纬25°12′至25°22′之间,距禄丰市区59公里,东连一平浪镇,西接妥安乡、黑井镇,北与元谋县羊街镇接壤,国土面积156.8平方公里。
二、行政区划
高峰乡辖河差底、果纳、山河、龙骨、海联、牛街、仓底、九龙8个村委会,有68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
三、人口民族
2024年末,全乡有居民3301户,总人口10828人。境内居住有汉、彝、苗、白、傈僳、哈尼、壮七种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是全州31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高峰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境内群众相互交流以使用彝语为主,也能用汉语交谈。
四、自然概貌
高峰乡处在长江、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属长江水系。全乡森林面积1.02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8.2%、森林蓄积53.1508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0.99917万公顷,人工林面积0.348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0.61%,全乡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24671.62亩。其中:国家级2694.62亩,省级公益林21977亩。高峰乡地形呈东高西低走向,东部海拔较高,但地势较为平缓,高原面积保持完整,其余三面海拔相对较低,但沟壑纵横,坡陡箐深。全乡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处为仓底村委会“三月三”梁子,海拔2640米,最低处为果纳村委会木差次,海拔1860米。全年平均气温在12℃~14℃之间,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零下3℃,霜期60天左右,正常年份降雨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
五、资源特产
高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近15万亩林地生长野生食用菌,其中7万亩生长松茸。境内有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6种。高峰乡东有雄伟壮观的“三月三”山麓——紫云峰,南有文物古迹、象征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天文观测台——向天坟,西有黑井古镇盐文化的延伸——黑井至昆明以及元永井至牟定、姚安的古盐运驿道痕迹,北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母亲河——龙马河及其沿岸的葫芦岩、老君岩、仙人桥等景观。随着人们对生活绿色、环保、健康的追求,高寒、冷凉、生态成为高峰的一大优势,走进高峰,满目葱郁,漫山流翠。成片的常绿阔叶林、次生的松林和各类树林绵延数十里;幽幽山谷(龙马河)中泉水淙淙、溪涧流水潺潺、瀑布高悬飞泻。到高峰,睁眼能见满眼绿色,抬头可看湛蓝天空,弯腰可掬一捧清泉,就是到“天然氧吧”洗肺,“洗却一身尘埃,换来全身健康”。高峰的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更让人流连忘返,体现在生产生活中,停留在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的状态,像未加工过的天然宝石散落在民间。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等原因,高峰群众和彝族文化受汉文化的影响不大,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存。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独特的彝族语言、服饰及婚姻、丧葬等习俗,特别是彝族女性青年所戴的“花公鸡”帽,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在彝族服饰中独具特色;以彝族“左脚舞”、“大刀舞”、“傩文化”、敬酒歌以及民歌、山歌小调等为主的彝族歌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以火把节祭祀、丧葬活动以及各种民俗活动为载体的彝族毕摩文化源远流长;以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送火把等为主要仪式的彝族传统火把节祭祀活动.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彝族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社会公认的最完整、最原始、最古朴、最正宗、最热情、最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及较高保护价值,是建设彝族文化生态乡坚实的基础。
六、文化旅游
2008年12月高峰乡被楚雄州政府命名为“大刀舞之乡”,同年高峰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8月高峰大刀舞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村因地制宜组建山歌小调、左脚舞、彝族大刀舞、传统民族服装秀等乡村文艺队8支,表演者120余人,现有非遗传承人13人,其中国家级1人(普顺发,彝族大刀舞传承人),省级传承人2人,州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