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琴委员:
你在禄丰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盘活非遗的经济价值,让禄丰市非遗传承人“富起来”、非遗传承“活起来”的提案》(第02030225号),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禄丰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开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全市共有10类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8项、州级33项、市级39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7人(含去世24人),在世的113个传承人中有国家级1人、省级4人、州级35人、市级73人;建立非遗传习所4个。国家、省、州、市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逐步提高。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面临着宣传不广泛、投入不足、后继乏人、开发利用不够、非遗产业不大不强等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充分利用禄丰民族人口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为保护和传承好活态的珍贵文化遗产,重点加强对恐龙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核、价值、表现形式的研究、充实和提升,充分利用传习所、文化活动阵地等平台,依托“禄丰恐龙文化旅游节”、高峰“火把节”、广通“六月六情人节”、土官“桃文化旅游节”、一平浪“万噜解文化节”“苗族花山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节庆品牌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定期不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并把非遗进校园列入非遗传承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高峰大刀舞,中村舞龙舞狮、皮影戏、彝族刺绣,仁兴苗族芦笙滚锅舞,碧城剪纸,彩云舞狮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已形成常态。广通甸尾牛灯舞、中村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在中小学学生中得到了传承发展。
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决策部署引导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从2022年开始我局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非遗工坊建设。目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认定了2批次共计8家市级非遗工坊,其中6家被楚雄州相关部门联合认定为州级非遗工坊。2024年从已认定的州级非遗工坊中推荐禄丰醋非遗工坊、华珍云绣非遗工坊申报省级非遗工坊。随着非遗工坊建设工作的推进非遗的经济价值得到盘活,禄丰市部分非遗传承人逐步“富起来”,非遗传承逐步“活起来”。妥安乡非遗传承人王志林以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琅井松毛豆腐制作技艺为依托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坊自2022年9月运营以来,实现销售金额28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黄豆种植面积和松毛豆腐销量增长30%以上,区域旅游经济增收2000万以上,实现了“小作坊,大产业”发展格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局将采纳您的宝贵建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宣传、保护和传承力度,积极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示范引领带头作用,按照“示范引领、分类实施,以点带面、多点布局,点线联动、全面带动”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创新推广技艺的手段和形式,通过“老技艺”创造“新经济”,盘活非遗的经济价值,让禄丰市非遗传承人“富起来”,非遗传承“活起来”。
感谢您对文化旅游工作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和帮助,希望您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禄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