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禄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禄丰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11532331015179648Q-/2022-0822002 公文目录: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禄丰市政府办 成文日期:2022年08月22日 发文字号:禄政通〔2022〕25号 主  题  词: 标      题:禄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禄丰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2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

《禄丰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2025年)》已经第二届市人民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禄丰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禄丰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021—2025年)

2022年6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

第一节 规划背景

第二节 发展基础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二章 面临形势与发展机遇

第一节 面临形势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五章 构建完备的水网体系

第一节 强化节约优化配置,保障供水安全

第二节 夯实农村水利基础,支撑乡村振兴

第三节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筑牢防洪屏障

第四节 加强河湖生态修复,维护河湖健康

第六章 强化监管,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

第一节 加快智慧水利建设

第二节 完善水利行业监督体系

第三节 深化江河湖泊监督管理

第四节 严格节水和水资源监管

第五节 健全水利工程监督管理

第六节 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第七节 强化水安全风险管理

第七章 改革创新,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完善水法规制度供给

第二节 加强经济调节

第三节 创新工程前期工作机制

第四节 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

第五节 构建现代水管理体系

第六节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

第七节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第八章 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第二节 对策与保护措施

第三节 评价结论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第二节 深化前期工作

第三节 加大筹资力度

第四节 加强质量控制

第五节 健全考核机制

前 言

禄丰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州东部,东连富民、安宁,南接易门、双柏,西壤楚雄、牟定,北连禄丰、武定。禄丰市境内河流分属元江及金沙江两大水系,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66972万m3。素有“恐龙之乡”、“化石之仓”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昆明通往滇西各地的交通要冲,古有“扼九郡之咽喉,实西迤之锁钥”之誉。

禄丰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将为全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禄丰作为打造楚雄州“四大走廊”核心节点、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绿色钛谷、云南最强智能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主战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的能源政策变化,必将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落地禄丰。未来禄丰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规划》以水安全为基本单元,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总体要求,查清禄丰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适应全市经济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实施方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禄丰市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

第一节 规划背景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是推动禄丰市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机。水利与生活、生产、生态息息相关。目前人民群众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更高,水利开发利用发展的不平衡,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覆盖、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发展不充分。全面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定不移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禄丰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四大走廊”核心节点、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绿色钛谷、云南最强智能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主战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需要下编制了“十四五”专项规划,作为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节 发展基础

(一)基本情况

禄丰市地处滇中腹地,位于北纬24°51'~25°30'、东经101°38'~102°35'之间。以距今1.8亿年的“禄丰恐龙”和距今800万年的“腊玛古猿”蜚声海内外。境内自然资源富集、人文景观荟萃、历史文化悠久、交通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健全,是久负盛名的“恐龙之乡、化石之仓、工业重镇”。

2020年末,禄丰市国土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辖3乡11镇、31个社区居委会、136个村委会、2099个村民小组。禄丰市常住人口43.59万人,自然增长率0.22‰。年末户籍总人口421591人,其中:乡村人口237014人,城镇人口184577人。

禄丰坐落于金沙江、元江两水系上游分水岭地段,乌蒙、云岭余脉延绵至境,星宿江、龙川江、沙龙河纵横其间。全市有2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25个,坝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其中罗次坝子最大、面积103平方公里。全市已建成中小型水库320座,总库容2.522亿立方米。

禄丰市属低纬度内陆山区,其气候受四季南风控制,西南与东南两支温暖气候兼有,属中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区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较差小,日差较大,干湿分明,雨热同期。由于岗峦起伏,深谷峻岭,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形成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根据海拔高低和地区不同基本可分为低热河谷(1309~1500mm)、温暖坝区山区(1501~2100mm)、冷凉山区(2101~2300mm)及高寒山区(2301~2754mm)等4个自然气候区。

禄丰市多年平均气温16.2℃,1月最冷,平均气温8.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6月最热,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为36.1℃;无霜期261天,平均有霜日55.4天。境内气温的地域分布:南部绿汁江及其支流阿家河、川街河及西北部的龙川江河谷热量较丰富,中部的金山、中村、罗茨坝子次之,北部及东部山地气温最低,形成南热、中暖、北及东部凉的分布特点。

禄丰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93.6mm,全市降水地域分布不均,北部和东部山地年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南部星宿江及西北部龙川江谷地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下;全年降雨分布不均,5~11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8.8%,12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1.2%。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28.5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4%,多年平均蒸发量2083.3mm,年日照平均为2198h,静风频率53%,西南风13%,常年主导风向SW(冬季)、SW或S(夏季),年平均风速为1.8m/s。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洪涝、冰雹、雷暴等。

(二)建设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省、州及地方政府相继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水安全、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治水理念不断升华,治水兴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年来,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重大水利等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民生水利成效显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水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水利改革深入推进,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改革力度强、综合效益好、群众受益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2016~2019年列入州级“十三五”规划项目清单的水利项目投入23.58亿元,其中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投资22.04亿元,防洪减灾工程投资0.33亿元,农村饮水及农田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21亿元。

二是全面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续建的禄丰西河中型水库和稗子田小(1)型水库已全面完工投入使用,44个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新增总库容3216万m3。大江大河防洪体系、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任务基本完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5%,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76.7%,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实施了35.9km长重要河段河道治理,全面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大中型灌区、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20年,高标准农田、耕地提质改造项目深入实施,18.62万亩绿色水稻和2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成效明显,荣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三是民生水利成效显著。2018年、2019年共完成8.23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完成投资4200万元,所有脱贫摘帽的贫困乡、行政村均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76.7%,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5%。自来水普及率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目标任务。

四是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最大程度减轻了2019年大范围严重干旱影响,2019年降雨极少为同期最小值,全市投入大量抗旱人员及物资,解决了4.19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五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楚雄州地下水管理办法》,在控制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最为集中点建设地下水在线监控监测点。根据《楚雄州水务局关于印发县级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通知》(楚水资源〔2016〕16号),完成禄丰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监测评价,按月发布水质状况,所有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纳入考核水功能区7个,目前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

六是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落实全面推行河长制相关要求。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已全面建立。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进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加大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并结合治理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封禁治理工程,实施了坡耕地小流域、重点小流域、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等工作。

七是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实行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禄丰市城区第二自来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与建投合作实施PPP模式建设。大幅减少水行政审批事项,精简重大水利项目审批程序。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对照省委、省政府赋予楚雄的总定位目标,结合禄丰市区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水利现代化的需求,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及短板。

(一)防洪、抗旱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主要区域易洪涝、干旱成为短板,主要江河防洪、抗旱体系仍需完善。洪涝干旱灾害仍是心腹之患,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强降雨、山洪、区域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防汛抗旱仍面临严峻挑战。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排水防涝等“短板”,增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水利设施抵御旱灾能力弱。禄丰市为典型滇中干旱区,“十三五”期间大部地区重旱,部分地区轻旱到中旱,抗旱形势严峻。

2.病害水利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工程效益发挥。全市病险水库尚未处理的有3座,中型水闸1座“带病”运行。需要着力补齐小型病险水库、中型水闸除险加固“短板”,增强防洪、抗旱、排涝减灾能力。

3.水利工程超期服役多,防洪压力大。50%以上的水库已超期服役多年,调洪错峰作用逐步降低,自身防洪安全面临挑战。由于水库管护资金少,无法按时开展水库的日常维护工作,水库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4.城市防洪体系严重削弱。县城城区建设发展迅猛,但防洪预留空间严重不足,城市排洪通道不畅,城市防洪形势严峻。

(二)供水保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禄丰市水资源总量为66972万m3,产水模数为18.77万m3/km2·a。以现状水平年人口计算,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555m3/人。县城供水水源单一、供水保障率不高,需水量增速较快,水资源约束趋紧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工业需水量增速较快,城区供水需求紧张态势凸显。城市水源仅能满足丰水年供水需要,遇干旱时供水量不足,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主要用水靠挤占农业灌溉用水、河库生态环境用水解决,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低。集镇集中供水未能全覆盖,农村地区供水集约化程度低,水质水量保障仍存在一定风险。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提高集镇、农村供水能力,供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2.现有水利工程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大量水库已超期服役多年,全市中、小型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供水能力逐年下降,部分水库面临报废或降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有水库调度不精准,不科学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水库由年调节水库变成了多年调节水库,降低了水库的调节供水能力,加剧了供需矛盾。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工程建设未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建设缺乏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工程支撑。现状水资源开发以支流供水的中小型工程的单项工程为主,缺乏对流域、特色农业区、重点工业的区域性综合性骨干水利工程网建设。尚未形成中、小、微并举,区域互补、流域相济、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多线连通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现有的灌区配套不完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已配套的灌区,绝大多数采用渠道供水,灌溉供水存在渗漏大、维护成本高,供水不能按作物生长按需供水,导致供水效率低,效益差。

禄丰市多为山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山区水源工程由于建设难度大、投资高,缺乏必要的蓄、引、提、调水工程,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凸显,无法满足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刚性需求,严重制约当地群众小康生活的发展。

(三)水生态“不平衡”状态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河流水域被挤占,城市滨水地带大量被占用,水体连通循环性减弱,城市废污水排放加大,局部地区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呈加剧态势。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建立,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污水收集是全市污水治理的最大短板,集镇、农村污水处理是最大盲区,雨污合流是最大死角。加之受连续干旱连续影响,出现了河道断流、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星宿江沿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全市水土流失还未得到全面治理,河流湿地水面尚未得到有效恢复。社会各界对改善水环境、水生态的呼声强烈。

水生态建设项目严重滞后。由于水生态建设项目涉及部门多,建设资金来源不同、要求不同,加之整合力度不够,受土地使用限制,水生态建设项目严重滞后。生态流量未能严格执行。水生态循环的工程措施不够,水源地管理范围保护工程设施、人工湿地建设工程不足。水生态建设明显存在短板。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受损江河湖泊治理、还水于河等水生态问题在短期内还无法彻底解决。

(四)水利管理能力仍然不强,改革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水资源管理亟待加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水资源监测能力薄弱,实际监测能力不足。河库水域管理亟待推进,水域空间用途管制划界确权尚待落实,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与监管有待完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水利建设和管理事权划分仍不够清晰,重建轻管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程效益衰减的现象仍未得到遏制,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水利建设投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水价、水权和水市场改革仍待推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资金筹措和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水利创新能力不强,水利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还不高。

第二章 面临形势与发展机遇

第一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发展阶段,是推动禄丰市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机。纵观历史文明,人类依水而居,以水为生。水利基础设施是社会基础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条件,事关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楚雄州委、州政府制定一系列重要举措,都为禄丰市的水利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二)国家水安全战略,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国家水安全战略中指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转变治水理念,从被动应对水安全事件转向主动防控水安全风险,从注重解决水灾害问题转向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转向综合运用工程与管理措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涉水活动监管,构建节约高效、保障有力、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三)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水利工作指明了新思路。

州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在高质量发展精神要求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尽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工作走前列,谋划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稳增长、产业调结构、工程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做贡献。

(四)省委省政府系列举措,始终把水利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做好水利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省委常委会提出,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必然给水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标志着云南水利改革发展仍处于发展机遇期,我们要牢牢抓住和把握好国家和省的政策机遇、规划机遇和投资机遇,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推动云南水利改革发展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中取得新进展。同时,我们要把加快水利建设作为云南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重中之重,目前,水利依然是云南省基础设施的短板,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云南水利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松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保护开发统一、大中小微并举、建设管理并重,加快完善云南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作出云南水利贡献。

(五)把云南建成最美丽省份的重大决策,为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新任务。

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作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实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水利主动服务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省委、省政府坚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启动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增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扛起“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楚雄美丽县城,打造“滇中翡翠、红火楚雄”的使命担当,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维护河湖健康,尽全力保护好楚雄的蓝天碧水净土。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楚雄州水利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禄丰的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水利发展指明新方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经济发展方面,基于水利保障发展、拉动投资的作用,要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实施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重大项目。乡村建设方面,基于水利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作用,要求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方面,基于水利改善环境、稳定生态的作用,要求实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强化河(湖)长制。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基于水利调蓄雨洪、防灾减灾的作用,要求提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堤防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并将水利基础设施安全纳入国家经济安全。

(二)新时期治水思路对水利工作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殷切希望,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围绕省委确定的“一极两区”目标定位,肩负起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重任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推进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精神落细落实,加快建设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实施“兴水润楚”行动,建设一批水源工程、连通工程、灌区工程、饮水工程,推进滇中引水、东河水库扩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建成点线面结合的资源水网、民生水网、生态水网。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转变治水理念,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主动防控水安全风险,从注重解决水灾害问题转向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转向综合运用工程与管理措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涉水活动监管,构建禄丰“龙城”特色的节约高效、保障有力、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禄丰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禄丰市跨越发展,建设美丽禄丰,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节水优先、高效利用。

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二)空间均衡、协同发展。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水资源作为先导性、控制性和约束性要素,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促进我市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加强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彰显河湖人文历史,提升河岸景观品味,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河安澜的美好家园。

(四)两手发力、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水产业,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和水治理制度体系。

(五)预防为主、风险管控。

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意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有效应对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积极参与全国水治理,维护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六)以人为本、保障民生。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禄丰市情实际,按照上级水利规划编制大纲的设想,“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补齐防洪(河道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清淤工程)、供水(重点水源工程、水系连通工程、乡镇抗旱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建设、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水生态(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利信息化四大领域的短板为目标,推进现代水网工程建设,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统筹流域和跨行政区域治理修复河流水系,到2025年,使禄丰水利事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供水目标

开源节流并重,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河湖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已建水源工程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调配能力增强,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经济社会发展供需水矛盾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安全网。新增蓄水库容1.35亿立方米,新增供水1.58亿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降低1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田有效灌溉率45%,用水总量控制在2.85亿立方米。

(二)防洪目标

重点乡镇和县城的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龙川江、星宿江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流域内的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70%,基本消除病险水利设施安全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三)生态目标

坚守水生态环境底线,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水质水量有保障、河湖水域不萎缩、生态功能不衰减、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水量基本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高于83%。

(四)水利改革管理目标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就,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营的多种模式改革创新全面开花,“两手发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法规体系和水利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逐步落实。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及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五)涉水事务监管目标

全面开展强监管工作。基本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全面强化河(湖)长制,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80%。基本实现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实现大跃升。加强水利系统监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监管效能逐步提升。

展望2035年,建成洪旱无虞、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基本实现高质量水利现代化。防洪安全达到新高度,防洪排涝标准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达到州内领先水平,跻身全省前列;水资源保障形成新格局,乡域互联互通、互调互济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成,分质供水全面推行,粮食安全需水足额保障;水生态环境开创新格局,河湖幸福指数全州领先,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活,智慧水利迈上新台阶。

禄丰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目标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十四五”目标

备注

1

江河堤防达标率

%

70

预测性

2

用水总量

亿m3

<2.85

约束性

3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

15

约束性

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

15

约束性

4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

0.53

预期性

5

水利设施新增供水能力

亿m3

1.58

预期性

6

新增蓄水库容

亿m3

1.35

预期性

7

人均供水能力

m3/人

>450

预期性

8

农田有效灌溉率

%

45

预期性

9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8.3

预期性

1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0

预期性

11

供水安全系数

/

1.3

预期性

12

水土保持率

%

>83

预期性

13

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

%

>80

预期性

注:1.农村集中供水率按照受益人口20人标准确定。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统计口径变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标准由受益人20人提升为100人,且农村自来水指在原管网入户的基础上,增加配备净化或消毒设施。“十三五”规划目标按照老口径确定为80%,“十三五”完成情况分别按照新老口径统计指标,老口径达到97.8%,新口径为66.3%。“十四五”规划目标按照新口径分析确定为90%。3.供水安全系数指年供水能力与当年供水量的比例。4.水土保持率非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域面积的比例。5.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指设立州级河(湖)长的河流(湖泊)划定管理范围、明确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河湖数量占河湖总数量的比例。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禄丰市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优质烟叶、商品猪基地县和农业综合示范县,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生猪生产更是名列云南省十强县之一。始建于“三线”时期的国营企业和开发较早的一平浪盐、煤两矿,使禄丰逐步成为云南省名副其实的盐煤产地和楚雄州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长期以来,禄丰市立足市情实际,着力推动工业、农业、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生态建设蓬勃发展,全市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市域经济正朝着一产巩固提高、二产做强做大、三产开放做活、旅游龙头凸显的目标迈进。近年来,禄丰先后被列为云南省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重点建设的30个工业园区、10个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县之一。

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将不断释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把禄丰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将为全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州委、州政府把禄丰作为打造楚雄州“四大走廊”核心节点、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绿色钛谷、云南最强智能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主战场,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的能源政策变化,必将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落地禄丰。昆楚大高速(复线)禄丰段建成通车后,禄丰正式迈入“高速时代”,枢纽区位、绿色资源、特色文化优势必将成为推动禄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水安全保障布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努力把禄丰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核心引擎、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先行区。

推进禄丰水网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保障供水、防洪、生态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防洪能力,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水利枢纽建设,以江河水系为基础,输水工程为通道、控制性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系统构建供水保障网、防洪保安网、幸福河湖网和智慧水利网,形成供水大动脉、防洪大通道、生态大格局、智慧大网络。

第五章 构建完备的水网体系

强化工程水网与天然水网互联互通,做好天然水资源与工程配置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构建“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的水网体系,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为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一节 强化节约优化配置,保障供水安全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配置水资源,按照“先节水、挖潜力、优配置、强备用”的思路,加快重大水源和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建设,加强常规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构建节约高效、互济联调的供水保障网,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能力。

(一)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落实禄丰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使节约用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

继续深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石门水库等跨区域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定期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评价。从严节水指标管控。严格用水总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等约束性指标的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推动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推行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措施和重大节水工程。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推广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推广普及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

(二)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

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布局,系统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加快推进东河水库扩建大型水库建设,加快推进罗申河中型水库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鲁支、小松坡等一批小型水库,着力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充分挖掘水库水源潜力,通过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发挥各类水源调节互补的作用。提高全市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城乡供水、农田灌溉保证率,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突出的问题,增强供水保障能力。

(三)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

强化流域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引水、连通、增效、提水并举,构建南北联通、江库联调、区域联网的一体化供水格局。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以滇中引水为重点的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滇中引水二期楚雄配套工程。优化禄丰市各乡镇之间、干支流之间、流域之间关键性水系连通,加快推进东河水库提水至勤丰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加快推进大海波水库、大过坝水库清淤增效工作,对部分淤积严重的东河水库开展清淤工作。实施星宿江电站至大庆水库调水工程,作为彩云热坝水利工程的有效补充,推进流域统筹配置水资源。

(四)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面对目前禄丰市供水水源单一、供水水量紧张、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对现有供水水源挖潜改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在建和规划水源,合理确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方案,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城市水源格局,增强城市应急供水能力。统筹推进水库型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水源互联互备,提升禄丰市的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有效应对突发污染事故和特殊干旱等供水安全风险。加快乡镇抗旱水源建设,提高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五)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开展全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摸排,配合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名录准入、退出机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在线监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重点项目

1.大型水库建设。禄丰东河扩建大(2)型水库。

2.中型水库建设。新建禄丰罗申河中型水库。

3.小型水库建设。新建禄丰响水河、杞栽水库、鲁支河水库、小松坡水库等22座小(1)型水库。

4.水资源配置重点工程。新建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东河水库提水至勤丰工业园区、禄丰市响水河至二水厂连通工程等27件河库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大海波水库、东河水库、大过坝水库等35座水库清淤。

5.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力争开工建设2个城市备用水源工程项目。

6.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二节 夯实农村水利基础,支撑乡村振兴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按照“强基础、全覆盖、抓升级、促融合”的思路,加强农村供水、灌区建设及改造、水系整治、小水电清理等,系统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供水保障和灌排能力,全面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进一步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城乡融合,提升农村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全面推进乡村水务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民生改善,全面推进乡村水务,提高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对有条件集中供水的乡镇,坚持以乡镇为单元,从水源到水龙头,实现公司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供水;对农户分散居住的山区,因地制宜分散供水。完善乡村供水动态监测和响应机制、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防止出现整村连片停水断水和严重水质问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按国家安排编制“十四五”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规划,加强脱贫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不断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二)推进灌区建设及现代化改造工程

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善水源工程灌排设施和计量监测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水源保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三)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以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和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型水源工程、连通工程。通过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发挥各类水源调节互补的抗旱作用。在地下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水源稳定可靠的抗旱应急工程。在部分山区,以水窖、水池、塘坝等为重点,提高雨水积蓄能力。在集镇人口相对集中山区集镇,建设一批保障率相对较高的小(2)型及以上规模水库,解决干旱期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农村水利建设重点项目

1.农村供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专向行动项目15处,覆盖人口5.07万人,管网配套613公里。

2.灌区建设及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绿汁江大型灌区(禄丰片)、龙川江大型灌区(禄丰片区),以及7个中型灌区现代化及生态灌区建设。力争开展罗茨中型灌区、金山中型灌区、一平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3.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54件抗旱水源工程。

第三节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筑牢防洪屏障

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强洪水风险管理,构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现代水旱灾害防治体系,实现“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快反应、更好效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3000平方公里以上江河主要支流治理,继续实施中小河流二期治理,适时开展中小河流三期治理,逐步实现中小河流治理全覆盖。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改造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有效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全部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区段。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实施危险区动态和分级管理,健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规程,优化监测预警站网布局,推动监测预警平台集约化应用,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山洪沟治理,全面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二)逐步消除防洪安全隐患

定期开展水库、水闸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健全水利工程隐患排查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建立健全水库(水闸)常态化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机制。落实病险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措施,有效防范汛期水利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对年久失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严重影响生态安全的水利工程,按有关规定科学开展降等报废工作。加快建设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等设施,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三)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提升指挥调度体系,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指挥决策支撑系统,及时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健全责任落实“三单一书”(领导干部责任清单、部门职责清单、隐患风险清单和一项承诺书)、责任督促“两书一函”(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和提醒敦促函)工作机制。全面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等级划分,加强普查成果运用。完善水文站网与防汛非工程措施,加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建立流域洪水一体化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完善防汛预案,强化预案演练,充实抢险救援物资队伍。加强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防洪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1.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开展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保护对象重要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综合治理。新建龙川江黑井段三家村至法龙河道治理工程,力争开工建设禄丰市碧城大西河黄坡至西营段河道治理工程等15件重要江河支流治理项目,河道治理长度129公里。

2.中小河流治理。力争开工建设8件,共计63公里。

3.山洪沟防治。力争开工建设64件,共计535公里。

4.病险水库水闸加固。力争完成1座中型病险水库、1座中型水闸和8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5.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加快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力争开工建设10县(市)城区防洪排涝综合整治工程。

第四节 加强河湖生态修复,维护河湖健康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强化河(湖)长制,严格涉水空间管控,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维持河湖生态廊道功能,为美丽禄丰建设奠定基础。

(一)强化河(湖)长制

以完备的河湖名录、明晰的河(湖)长责任、系统的政策制度、科学的河湖治理、现代的技术支撑5大体系为统领,深化激励、暗访、省级协调、聚焦突出问题等6项机制,深入实施“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突出抓好“5+7”重点工作(“5”指水资源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河湖“清四乱”、水土保持、小水电清理及生态流量监督;“7”指水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监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沿岸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水源涵养区保护、河道岸线及沿江森林或湿地保护)。强化新技术应用与现有监督手段有机结合,加快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的立体监督模式。

(二)加大河湖管护力度

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继续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完成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强化分区管控措施,促进岸线合理高效利用。加快智慧河湖建设,建立“一河(湖)一档”,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数据库和“一张图”。建立健全河湖管护制度体系,完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强化河湖水域空间管控,严格涉河项目审批,加强监督执法问责。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水岸联动,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总量,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和水平。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监督,坚决防控人为水土流失。

(五)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制定河湖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指引,出台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分期分批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管控目标,改善水工程生态流量泄放条件,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逐步完善生态流量调度与监管。加强河湖生态调度,适时适度实施流域性、区域性生态补水,改善楚中、楚北等地区的河湖生态状况。

(六)大力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以乡镇为单元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突出系统治理,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多项水利措施,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规划,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水域岸线并治,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镇综合治水示范样板(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项目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争开工舍资河小流域治理工程等20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乡镇为单元,加快推进江河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争开工禄丰市碧城大西河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等99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3.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开展14个乡镇的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第六章 强化监管,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

围绕水利重点领域,按照“增智慧、建机制、强能力”的思路,推进智慧水利网建设,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实现重点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监管,防范化解重大水安全风险,提升涉水事务监管和服务水平,不断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加快智慧水利建设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要求,坚持“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原则,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推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全市智慧水利体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水利信息化,按照统筹共享原则,打造覆盖水利主要业务的应用大系统,提升水利协同监管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围绕“一中心、两平台、三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水利行业网络安全联防联控机制。

按照建立“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张地图、一个中心、一套保障制”的设计理念,加强水文监测站网、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系统、城乡一体化智慧供水系统、灌区信息化系统、水利信息网络安全等项目建设,提升水利设施设备监测、监视、监控、管理的覆盖率和精准度,建设水利数据中心,整合提升各类应用系统,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不断完善健全水利信息化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智慧水管理体系建设,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第二节 完善水利行业监督体系

聚焦水利重点业务领域,进一步明晰综合监管、专业监管、专职监管、日常监管四个层次的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加强监管制度、队伍、信息化建设,形成全面覆盖、上下联动、保障到位的监管体系。可考虑采取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支撑开展日常监管。加大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应用云南省水利督查APP,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加强监管队伍能力建设,推行清单式监管,实施年度水利重点监督事项的监督检查、项目稽察。

第三节 深化江河湖泊监督管理

继续深化河(湖)长制。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进一步发挥公众护水在河湖治理保护中的作用。规范水域岸线管控和开发利用。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明确管控空间,并向社会公告。促进河湖水域岸线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分区用途和管控要求,保护河湖水域岸线资源、规范开发秩序。明确水生态空间管控范围,优化水生态空间功能布局,严格保护水域生态空间完整性。强化河道采砂监管。严格落实河湖采砂管理责任制,按照批复的河道采砂规划、采砂计划,严格规范河道采砂许可,加强河道采砂现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维护河道采砂秩序。

第四节 严格节水和水资源监管

加强节水监管。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计量率。积极推进乡镇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强化合理分水。深入开展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开展跨行政区域以上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用水总量监管,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严格审批取水许可。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进一步推进入河湖排污口监管,建立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

第五节 健全水利工程监督管理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加强重大项目谋划,重视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强化施工质量、移民安置、工程验收,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全面开展病险水库安全鉴定,落实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常态化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机制。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加强水利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监督和标后履约监管。

第六节 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健全水土保持行业监管。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从严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建立人为水土流失常态化监管机制,推进信息化监管全覆盖。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明确水土保持违法行为的查处主体,及时发现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限时进行整改,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第七节 强化水安全风险管理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提升水利行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妥善应对防洪、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利工程等领域及水库移民稳定风险,制定完善防洪抗旱等方面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水安全重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应对水安全极端情况和各种困难局面,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七章 改革创新,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改革牵引、创新驱动,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建立完善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水利体制机制。

第一节 完善水法规制度供给

进一步整合修订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水域空间管理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政府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与地方性法规的协同,及时建立并落实相应配套的政策制度。加强水法规宣传教育,形成依法治水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加强经济调节

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依法征收占用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开展跨界河流生态补偿,推行洪水保险试点。通过征收水资源税、实行阶梯水价、收缴水费等经济手段,倒逼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第三节 创新工程前期工作机制

跨市重大水利工程,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工程所在县市组建工程前期工作专班,落实人力、物力、资金等保障措施,合力推进工程前期工作。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水利政策和规程规范等要求,深入论证工程方案,明确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工程建设机制和管理运营模式等,保证前期工作质量,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四节 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

充分利用好省水投公司融资平台的功能,及时获取省级资金。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通过BOT、TOT和PPP等特许经营权协议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建设运营。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行EPC模式。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资产管理,积极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加快水利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第五节 构建现代水管理体系

利用新思维理念、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管理人才,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构建科学、法治、高效、规范的现代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六节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

树立“大科技”理念,用科学思维分析、决策、管理,实现体制、机制、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创造性推进水利大发展。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水利科技激励机制,增强创新活力。搭建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在水治理中的应用水平。

第七节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推进各类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职工继续教育,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水利队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第八章 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规模

经初步匡算,“十四五”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213.37亿元。其中:供水类工程投资118.64亿元,占55.60%;生态类投资69.52亿元,占32.58%;防洪类投资20.27亿元,占9.50%;信息化投资4.95亿元,占2.32%。预计“十四五”期间大致完成213.37亿元,约占39%。

展望至2035年,项目匡算总投资541.35亿元。其中:供水类工程投资273.57亿元,占50.53%;生态类投资189.63亿元,占35.03%;防洪类投资68.60亿元,占12.67%;信息化投资4.95亿元,占0.91%;重大战略储备项目投资4.6亿元,占0.85%。具体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

二、资金筹措

按分级负责、分类筹措原则,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投资,落实各级财政投入。利用行业优质资源和金融支持水利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禄丰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构成表(单位:亿元)

功能分类

项目类型

件数

规划

总投资

“十四五”

投资

防洪类

主要支流治理项目表(3000km²以上)

15件

9.49

3.43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表(200~3000km²)

8件

3.41

2.66

山洪沟治理

64件

44.07

6.07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表

81件

4.58

1.05

病险闸除险加固项目表

1件

0.08

0.08

城市防洪排涝提升工程项目表

1件

6.98

6.98

供水类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表

19件

78.96

39.84

重点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项目表

27件

43.12

9.62

新建大型灌区项目表

9件

65.44

43.60

乡镇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表

54件

16.60

1.53

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表

2件

9.55

9.55

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项目表

1件

15.82

15.82

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

0件

0.00

0.00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表

0件

0.00

0.00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表

3件

2.28

2.28

水库清淤增效工程重点项目表

35件

22.78

9.32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表

1件

2.90

2.90

水生态类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表

20件

7.14

2.41

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表

99件

119.32

46.81

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14件

43.10

20.30

美丽河湖及水利风景区建设

2件

20.08

0.00

水利信息化

水利智慧化建设项目表

2件

4.95

4.95

重大战略储备项目

重大战略储备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

1件

4.60

0.00

重大战略储备水源工程

0件

152.65

0.00

重大战略储备水系连通工程

0件

121.70

0.00

汇总

459件

525.21

213.37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禄丰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洪工程、供水工程、水生态建设、水利信息化等。其中防洪工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大江大河、城市及薄弱环节的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河库水系连通,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加强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保障河道生态基流,积极开展水生态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由于规划项目所承担的任务以及保障对象的不同,其环境影响各异,其中水生态修复和建设属生态恢复与保护类工程,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规划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如下:

防洪排涝工程的主要有利影响表现在可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高重点江河和重要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不利影响是改变河流水文情势、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以及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影响。

供水工程实施的主要有利影响为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15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可形成覆盖全市的供水骨干工程网络体系,提高区域供水能力。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水库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灌溉回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结合项目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分析河道内外环境需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开发任务。

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通过“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5.1平方公里,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第二节 对策与保护措施

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监管,最大程度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一)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对下泄流量提出明确要求。

(二)对具有城乡供水任务的水源工程要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相应的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进行分级防护,防止水质污染,确保供水安全。规划项目若涉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Ⅰ、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禁止污水集中排放。

(三)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强化区域农业环境管理,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努力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灌溉回归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四)防洪排涝工程的江河堤防工程堤线、堤型选择应尽量维持原天然河道的形态,避免大规模截弯取直、整齐划一,尽量采用生态护岸,避免硬质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横向阻隔。

(五)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划定的区域里实施严格管控。按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与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对涉及的受保护地区分类,明确在相应的区域内能否从事水利建设等活动,若允许开展相关活动,明确其开展的限度,将水利建设等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年版)、《楚雄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

(六)在规划工程的选址选线过程中,尽可能避让生态敏感区。在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开发建设项目不得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等。若经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因自然条件限制,必须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时,按相关法律法规办理。

(七)优化和调整工程布局,慎重选择施工场地,尽量避开保护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对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八)优化工程选址和建设规模,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尽量减少淹没占地及移民,从源头上减轻移民安置难度;切实做好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农村移民安置、城镇及专业项目迁复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九)加强执法监督,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生态环境部门执法,对于违反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不按取水许可规定取水、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未按环境保护要求下泄生态流量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联合查处。

第三节 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规划项目建设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将得以减缓、消除或改善。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规划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市级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禄丰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齐抓共管,落实好《规划》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水利建设的主体责任,逐年落实年度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确保水利建设任务和年度投资计划按期保质完成。

第二节 深化前期工作

统筹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形成推进一批、开工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确保项目科学有序实施。各项目业主要加强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沟通协调,主动对接,争取支持,缩短支撑要件审批时间。全面加强前期工作成果质量管理,严格审查审批把关。发改、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支持力度。

第三节 加大筹资力度

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力争加大地方财力对水利投入的基础上,把握政策、抓住机遇,加强与财政、发改部门沟通对接,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在依法合规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用足用好金融支持水利优惠政策,合理利用各类金融贷款。要积极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有效破解项目融资瓶颈,保障工程建设投资需求。

第四节 加强质量控制

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认真落实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和社会监督。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督促监督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工程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实施,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把安全生产关,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生产安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设计变更、资金安排、征地拆迁等全过程的监督、审计和稽查,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切实管好、用好防汛抗旱水利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第五节 健全考核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跟踪分析和考核评估工作,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并及时提出规划调整或修订意见,确保规划总体目标指标如期完成。强化目标指标监督考核,建立项目监督考核和行政问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稽察的力量,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考核力度,努力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

《禄丰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解读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