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立健全“市—部门—镇—村”自然灾害信息快速共享沟通机制和多部门协同会商制度,全面加强气象监测、汛情监控和监测预警,及时发布气象、汛情信息,针对性做好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应对准备,为防汛救灾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入汛以来,全市发布“1262”精细化预报有降水落区13期,12小时精细化预报有降水落区10期,6小时精细化预报有降水落区8期,2小时精细化预报有降水落区18期。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36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1期,防汛预警提示11期,制作气象专题气象服务材料85期,雨量快讯96期,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次,开展电话叫应25次。及时准确向群众发布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做足应急响应“最后一公里”文章。
2025年全市发生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灾情2类7次(其中:风雹2次、洪涝5次),灾害共造成14个乡镇27781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2.54万元。期间,全市各级部门认真履职,按照云南省“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机制,做好群众转移避险、应急抢险、灾情调查等工作。全市投入干群力量9040人次,调拨帐篷42顶、折叠床62张、垫棉70床、彩条布5件,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险73人次,投入应急救援和灾害处置资金90万元,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