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农作物病虫简报第九期

日期:2024年06月26日   作者:   来源:市植保站    点击:[]

玉米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玉米叶斑病是玉米主要病害,近年发生普遍、严重,给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玉米叶斑病主要包括:玉米小斑病、大斑病、灰斑病、白斑病。其中,玉米灰斑病、白斑病属于新发真菌性病害,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对这两个新病害识别难、防治难、认识不足等问题,通过本期简报讲解,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该病害的形态特征和防治方法。

一、玉米灰斑病:2003年在我市发生,是近年上升快、为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今年预计偏重发生,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始盛期,7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

(一)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子座或菌丝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不断扩展蔓延。

(二)玉米灰斑病田间症状:初始病斑在透射光下呈针尖状褪绿的黄色小斑点,如果条件适宜,1周后在叶片上形成长矩形病斑,长0.5~6cm,宽0.2~0.4 cm,宽度受叶脉限制,多数沿玉米叶脉扩展。病斑交界处清晰,病斑中央灰色,边缘具褐色坏死线。

二、玉米白斑病:2021年首次在我市的和平镇发现,到2023年全市14个乡镇都有发生,传播蔓延速度极快,成为为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今年预计偏重发生,7月中旬进入发病始盛期,7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

(一)传播途径:白斑病菌在寄主植物(玉米)残体或土壤等场所越冬。在随后的生长季节,当遇到适宜有利的气候条件,病原菌的孢子繁殖体会通过雨溅风吹传播到新种植玉米的地方,病菌的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组织上萌发,形成初侵染,病原菌在田间可多次反复侵染玉米组织,特别是当夜间温度超过14℃时,雨水多、潮湿结露重时会进一步加重病情,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0%,病原菌孢子容易侵入玉米组织。

(二)玉米白斑病田间症状:病斑最初较小,淡绿色,散生于叶片表面。随着时间推移,病斑变白、变干,有或无深褐色边缘,类似百草枯除草剂引起的药害斑点,病斑圆形、长形至长方形,0.3-2.0cm。

三、发病条件

(一)种植感病品种。

(二)一般到7~8月玉米抽雄期,多雨相对湿度高的年份发病严重。

(三)种植密度高、遮阳不透风的地块容易发病。

(四)玉米连茬种植。

(五)偏施氮肥。

四、防治方法:

(一)淘汰往年种植已发病的品种,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是最简便有效的措施。

(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三)进行大面积轮作。

(四)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合理施肥。

(五)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防控药剂可选用丙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苯甲·吡唑酯等药剂。

五、防控建议

玉米白斑病一般是在玉米灌浆之后发生,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玉米叶片干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一)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发现,在病害发生初(前)期及时开展药剂防控,减轻病害危害程度,控制其蔓延。

(二)加强宣传及培训。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要适时组织开展玉米叶斑病识别与防控技术培训宣传活动。同时,通过群众会议、网络、宣传栏和宣传挂图手册等形式,开展宣传普及,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病害的形态特征和防治方法。

上一条:禄丰市困难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
下一条:“公开听证+宣告送达” 共护一江碧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