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禄丰市一平浪镇立足群众法治需求,坚持“预防为先、源头化解”理念,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创新运用接地气的“土方法”讲透“硬道理”,让法治的清泉真正浸润基层土壤,为基层矛盾纠纷的防范与化解注入法治动能。
“张大哥,您家去年那起宅基地纠纷,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就能妥善解决。”苏家村的晒谷场上,普法小组仅仅摆放几条长凳,便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板凳课堂”。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得全神贯注。
针对村民普遍存在“怕晦涩、怕枯燥”的痛点,一平浪镇整合司法所、法治办、派出所及村组干部的力量,组建了“乡音普法队”。他们把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30多个如“邻里争地”“借钱不还”等贴合本土实际的案例,用最亲切熟悉的方言,把“什么事情不能做、遇到事情该怎么办”讲得清楚明白。
赶集日的“普法大集”更是人气爆棚。法治办联合多部门在街头摆起“法治地摊”,聚焦土地承包、诉讼流程、老人权益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规开展宣讲。“以前总觉得法律遥不可及,现在才明白,连家禽损坏庄稼都有法可依。”村民李大姐的这番感慨,真切反映出普法取得的实际成效。
“酒后打人不仅要赔偿损失,还可能面临拘留!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提到的‘殴打他人’行为的后果。”司法所干部结合近期处理的真实冲突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看清“违法成本”,知晓明白违法所需付出的代价。
派出所民警则紧盯“赌博、私藏枪支、秸秆焚烧”等10类农村高发违法行为,以“违法清单+后果警示”的方式,为村民敲响警钟,提醒大家远离违法犯罪。“承包地能否转租?”“翻建房屋要办什么手续?”针对土地流转、房屋翻建等热点,宣讲采用“一问一答”模式,精准的答疑解惑为村民划清权益边界,让法律真正成为解决生活难题的“金钥匙”。
法治新风扎根乡土,循章用法“桩桩有据”。如今,“有事找法”正成为村民的新习惯。团山村两户村民因排水沟起争执,双方主动到村委会寻求和解;大龙树村王某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备齐材料追讨欠款……法治意识正逐渐内化为村民的行动自觉。截至目前,全镇已举办“板凳课堂”12场、“普法大集”4次,覆盖群众超8000人次,现场化解纠纷苗头37起,土地纠纷数量同比下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