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慎,大多数人都一脸茫然,但一提起《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人人都能或吟或唱几句,可谓家喻户晓。不错,这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便是出自杨慎著名的《二十一弹词》中的第四首《临江仙》,只字未改。
杨慎,号升庵,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四川新都人,为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他自幼聪慧过人,非常好学,七岁通曲律,十岁能诗,平生学贯古今,著作诗文3000多首,文体及研考范围涉及51类,叹为观止,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二十四岁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踏上了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的人生舛途。
杨慎的政治生涯非常坎坷。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因嘉靖皇帝不理朝政,不守祖制,不问苍生疾苦,他多次上疏规劝,为帝恶,而他忠君报国之心朗朗如月,执意做直言仗义之臣,再次直言上谏,痛斥嘉靖皇帝五大流弊,遂惹怒嘉靖皇帝,被逮入诏狱,加以廷杖八十,杨慎入狱后被先后两次施刑廷杖,几乎死去,侥幸活命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四十余年流放生涯中,长期在昆明至大理这段滇中古驿道上往返,数度在广通流连、休憩、会友、讲学。在广通城西二里的仙羊庵(现云仙山庄),曾专门为其修建居住的寓所,可惜遗址已毁。
广通虽然是滇西大马路上的重要驿站,路当孔道,但教育晚进,文化十分落后,明朝以前,几乎鲜有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者,杨慎旅居广通,感此窘况,捐资并呼吁广通当地乡绅名流,建立义学,后冠名为升庵书院,这便是广通教育的起源,此后数十载,陆续建立兴贤书院和广通县学官方教育机构,广通文化教育才逐渐兴起。
杨慎生性豁达,尽管一生颠沛流离,仍忧君爱国,常常寄情山水,抒发凌云壮志,婉叹民生疾苦。他在禄丰响水箐(原广通建制县)踏青游玩时,曾发现一种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枝,洁白的花瓣,十分高洁漂亮,经他考证,此兰花与孔子、屈原佩戴在胸前的兰花为同一品种,名佩兰。他久久伫立,看着这晶莹剔透兰花,想及自己的处境,感慨万千,遂写下了千古流芳的《采兰引》,诗云:
秋风众草歇,丛兰扬其香。
绿叶与紫茎,猗猗山之阳。
结根不当户,无人自芬芳。
密林交翳翳,鸣泉何汤汤。
欲采往无路,跼步愁褰裳。
美人驰目成,要予已昏黄。
山谷岁复晚,修佩为谁长。
采芳者何人,荪芷共升堂。
徒令楚老惜,坐使宣尼伤。
感此兴中怀,弦琴不成章。
一日,他与友人到广通八景之“东桥烟柳”(现广通清风桥)游玩,当时,广通清风河流水潺潺,清澈无比,河边柳树成荫,风景甚好,站在清风桥上,他面北而拜,以六朝骈文的风格写下了著名的《垂杨柳》:“灵和殿前艳阳时,忘忧馆里里光风吹。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金明绿暗柳烟雾,旧燕新莺唤朝暮。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从此沉沦万里身,何堪憔悴四烟春……”。看似写清风桥边的杨柳,实则是写他风雨飘摇的境况。此诗被谱成曲,在烟花柳巷广为传唱,直达京城。
杨慎在流放云南期间,半数日子都在昆明到大理这条古驿道上行走,虽无职无权,却被云南各地官绅奉为上宾,深受百姓爱戴,民间百姓称他为“杨天官”,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犹喜欢广通这个边邑之地,常常至此忘返,乐不思忧,在广通留下他许多萧萧行旅的诗句,均脍炙人口,余音绕梁,他与广通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情缘,难分难割。
杨慎因“妄言世宗流弊”,为大不敬罪,嘉靖皇帝对之极其愤恨,故嘉靖皇帝一生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本来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杨慎在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 。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杨慎去世后,云南王沐朝弼等人前往吊祭,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文:郭建德,此文刊载于2021年《楚雄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