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禄丰市非遗购物节现场,火爆的销售生动诠释了非遗作为“商品”的巨大潜力和迷人光彩。有人说:“没有消费和市场的非遗技艺,就像写在羊皮纸上却无人会说的古老语言,只能走向博物馆。”在文蕴丰厚的广通,经过近年来的诸多有益尝试和探索,正有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借助互联网或文化创意,从展品变成消费品;也有更多“手工作坊”告别“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和品牌化模式过渡。
广通镇广邑西古老的巷子里藏着一家“金凤非遗手工面”作坊,禄丰市非遗购物节现场,广通手工面制作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张金凤的摊位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尤其是七彩手工面、苦荞手工面、紫薯手工面、火龙果手工面等文创小面备受消费者欢迎。广通手工面,它起源于明洪武年间,传承至今共600多年历史,据《康熙广通县志》记载,“汉人有自明初谪戍来者,有游宦寄籍,有商贾置入为氓者”。汉人的到来为广通带来了各地先进的文化,也带来了各地的饮食习惯。在民族文化大融合背景下,面条由于制作简单,食用方便,深受当地人喜爱,手工面制作技术在广通一代一代流传至今。目前,广通还保留了最古老的手工面制作技艺。手工面具有味道美、有嚼劲、易消化、好储藏、便运输、食用方便等特点。古老的手工面条制作非常讲究,制作的工艺流程为:和面——醒面——盘面——拉面坯——拉面——晾面——晒面——切面——包装。从选材、配方、和面、擀面都非常讲究,整个生产过程全靠人为感知,凭师傅的独门技艺做出地道的手工面,完整的保存了挂面的营养价值。传统产品一般有碱水面、盐水面、鸡蛋面、鹅蛋面等,分宽、中、窄、细等种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禄丰地区久负盛名的土特产,手工面在广通本地享有盛名,是逢年过节,婚嫁迎娶,亲友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馈赠佳品。
现场被问及与手工面的渊源,张金凤介绍,最初接触手工面时只有几岁,从小目睹母亲擀面,也是家中赖以生存的技艺,一代代传承至今,仅仅就是养家糊口。2018年,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的张金凤还是毅然辞职,决定专心投入到手工面技艺的创新中,她告诉记者说:“一方面,这是我家的祖传技艺,我觉得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这一行业的空白和商机”。
创业初期张金凤最先做的是创新——回归传统手工制作,从面的配方、色彩、营养入手,开发新产品。如今,在张金凤的非遗工坊里,不仅可以吃到紫薯手工面、苦荞手工面等,还能吃到七彩手工面、火龙果手工面等潮牌产品。七彩手工面更是成为线上线下的“爆款”,受到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张金凤已拥有一个近8人的团队,作坊流水每年达数十万元。今年,她的计划是拓展沿海市场,展示云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供”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云非遗之美。打造“广通手造”品牌,让非遗融入城市肌理。
对非遗来说,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产业化是非遗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广通镇积极探索,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特色街区”“非遗+旅游”“非遗+扶贫”等多种方式,持续放大非遗市场价值,逐步打通非遗从消费到生产的全供应链。今年,广通镇还将持续加强非遗手工面的转化利用,打造一批非遗伴手礼,打响“广通非遗手造”品牌,将往日人们眼中“小众的”“古老的”非遗文化引向蓬勃发展的“大众的”“斑斓的”文化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