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勤丰高速服务区与勤丰镇联动开展“非遗+交旅”活动,为南来北往的旅客带来了一场为期5天的“流动文化盛宴”。
非遗符号与现代枢纽交融,“勤丰风情”构筑文旅新地标
昔日匆匆而过的中转之地,蜕变成勤丰“非遗”的展示厅。铺开1米长的麻布,简朴的铜刀勾勒出各类花卉图案,来自高楼村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潘燕琼和她的家人们正专心地绘制着蜡染图,一旁的蜡染裙摆、短袖T恤、帽子、包包及头巾布艺无不是出自这位匠人之手。在她身旁的侄女面对着手机镜头,元气满满地开启了“一站式线上+线下”展销售卖,这种“可触、可感、可购”的立体体验,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停留。
特色体验与多维宣传交汇,“勤丰故事”传递文旅新方向
“原本只想喝口水,没想到还能在这里体验到非遗文化!”一位外国旅客用铜刀绘出一朵蜡花时向服务人员说道,当得知铜刀是传承人自己手工制作而成的消息时更是竖起了拇指。在体验区的一旁,电视大屏上滚动播放着潘燕琼与其项目的纪录片,游客们在十几分钟内直观地了解到非遗传承人们的现状、技艺的发展历史、制作的流程、技艺的困境及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守,使短暂停留的旅客不禁为之动容,随着旅客的离去,蜡染纪念品与非遗故事一齐也去了天南地北。
交通优势与文化资源耦合,“勤丰文创”打造文旅赋能新样板
“长途驾驶6小时的疲惫被这些精美的布艺品治愈了!”旅客李先生购买了一个蜡染手帕作为伴手礼“价格实惠也不贵,送给亲戚挺实用。”“以前我只知道贵州苗族蜡染、文山蜡染,想不到勤丰也有苗族蜡染!”旅客张女士系上了蜡染头巾正准备返程昆明。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勤丰服务区日均客流量较其他服务区增长20%,蜡染头巾、蜡染手帕成为热门商品,“五一”期间勤丰服务区及非遗文创产品实现收入60余万元,进一步拉动小长假经济。
当非遗技艺在高速服务区与现代生活相遇,这场“指尖经济”与“交通惠民”的双向奔赴,不仅重新定义了服务区的功能边界,更为勤丰打造“交旅文农商”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思路,从高速驿站到“文化+经济”双联动,非遗文化正赋能勤丰文化发展新业态,成就着一方水土的振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