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楚雄州防汛抗洪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通知》(楚防汛办〔2023〕5号)文件通知,“全州自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3月10日,全州平均降水12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7毫米(偏少80%),河道实测水量较历年大幅偏少61.2%”。我市可能会出现持续大范围高温晴热天气,多地将会出现28~30℃高温、局部地区将会出现33℃以上酷热天气,部分乡镇已出现严重旱情。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2023年3—5月我市降水偏少,气温回升快,雨季开始期正常至偏晚,预计我市雨季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会给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严重旱情,提出如下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春粮食作物等)生产抗旱技术措施,供各乡镇参考。
一、水稻生产抗旱技术措施
水稻生产中抗旱的主要技术措施有:抗旱品种的选择、旱育秧、机插塑盘集中育秧、基肥深施、增施有机肥、旱整田、旱直播、节水灌溉、加强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水改旱等技术措施。
(一)抗旱品种的选择。一般旱稻比普通水稻品种耐旱;大穗少蘖型品种比小穗多蘖型品种抗旱;杂交种比常规种抗旱,要求因地制宜选用适宜性广、根须发达、抗逆性强、耐旱性强、生育期中偏短的水稻品种,推荐品种为楚粳27号、楚粳40号、楚粳53号、云粳25号、云粳26号、云粳37号、滇禾优34、滇禾优615等品种。
(二)旱育稀播育秧技术,培育多蘖壮秧。水稻旱育秧技术是一项节水栽培、抗旱减灾的有效技术措施。一是育足水稻秧苗,提高秧苗移栽弹性。在旱育秧期间,可以借助“旱育保姆”和喷多效唑等辅助措施,提高秧苗素质,增加秧苗秧龄弹性。二是降低播量、培育带蘖或多蘖壮秧;扩大育秧苗床面积,减少每平方米范围的播种量,有效地增大适期早播秧苗的秧龄弹性,提高秧苗质量。三是秧田采用全旱管理,床土干,秧苗卷缩,浇一次透水。四是培育带蘖或多蘖壮秧,增大秧龄弹性,有水就适时插秧,缺水则可延后一段时间再插。五是化学调控延长秧龄,3叶期后视情况喷施1-2次多效唑,既控制秧苗徒长,又增强秧龄弹性,防止老苗;在严重缺水地区尽量采用中早熟品种进行适当的晚育晚插,接上雨水。六是超龄老秧,秧龄期超过70天,叶龄超过8叶的秧苗,其栽培技术是靠插不靠发,移栽时必须通过增加栽插丛数或每丛苗数来保证穗数,要求密植和大丛移栽,一般亩不低于3万丛,每丛不少于6苗,从而有效提高单产。
(三)机插塑盘集中育秧。实行集中连片育秧。选择近水源地集中育秧,便于技术指导,可以统一管水、集中用水、分批播种(一般播种应在4月10日前结束,金山、彩云、恐龙山镇等部分低热河谷地区可适当延长稻4月15日)、采取控水控肥增加秧苗的抗逆性和秧龄弹性。
(四)基肥深施、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施肥原则: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补施穗肥,氮肥总量的60%、磷肥总量的92%、钾肥总量的90%作为基肥,在整田时作一次性施用,同时增施腐熟的农家肥。以肥补水,增施肥料,可降低生产单位产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五)旱整田旱直播。在直播前20天灌水泡田让土壤水分饱和,保持薄水层2—3天,自然落干后喷施10%草甘膦水剂500ml兑水25—30千克均匀喷雾除草,施药后15天旋耕整平直接播入稻种,播种结束后灌薄水保持2—3天自然落干后喷施芽前除草剂进行化除,出苗后利用自然降雨或干湿灌溉的方法进行栽培管理
(六)节水灌溉。在水稻移栽成活或直播出苗后,适时抢墒进行化学除草追肥,保持2—3cm水层5—7天(直播稻保持土壤湿润)后,进行干湿交替灌溉管理水分,可有效降低水稻灌溉用水30%—45%。
(七)加强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干旱年水稻虫害容易爆发,要做好稻田螟虫、粘虫、稻飞虱、稻蝗等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虫情的发生情况,达防治指标时及时组织统防统治。
(八)水改旱。如果旱情持续,6月中旬都没有充足的有效降水,节令已错过水稻基本产量的生长期,再种植水稻已没有意义,立即组织改种玉米、马铃薯、大豆等旱地作物。
二、玉米生产抗旱技术措施
玉米生产中抗旱的主要技术措施有:抗旱品种的选择、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立体间套种、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等技术。
(一)抗旱品种的选择。抗旱品种的特征,根系发达,吸收水分、储存水分能力强,高温干旱年份,玉米不卷叶、结实好,产量稳定,推荐品种云瑞47号、云优105、靖单13号、宣黄单4号等品种。
(二)抗旱播种。一是免耕秸秆覆盖播种。不翻耕直接按种植规格打塘,放上基肥,浇透水,在基肥旁边播2-3粒种子,并轻轻盖土后将秸秆覆盖在行间,有利保持土壤水分,保证玉米出苗所需的水分。二是统一播种育苗移栽。在浇水方便的地方集中育苗,出苗后再在雨后移栽到大田。三是“三干覆膜、集雨栽培”技术,指的是在干土、干种子、干肥料的状态下进行的一项抗旱栽培技术,采用这种栽培技术进行玉米播种既能快速聚集雨水,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温、保水、保苗,还能节约时间和劳动力,便于管理。但雨下透的情况要及时浇水,出苗不齐要及时补种。
(三)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测定,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产量指标,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以满足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各时期对土壤的需求,从而达到产量目标。播前结合整地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施玉米专用复合肥15—20公斤。(注意:种子与肥料要用土层隔开)
(四)抗旱保苗措施。一是地膜覆盖,地块耙细整平后,按种植规格拉绳打塘施入底肥,提土盖肥成墒,播种后要及时浇透水盖膜,出苗后及时破膜掏苗,要求破口要小,并用土盖均膜口,防止土壤水分和温度散失。二是结合施用苗肥,用水肥淋在苗的旁边,可以有效地补充水分。三是采取作物秸秆覆盖,将作物的秸秆、枯枝落叶铺盖在玉米行间,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地表湿度。
(五)立体间套种。立体间套种能增大叶面积指数,降低土壤水分蒸发。一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近年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示范,实行2行玉米带与3行大豆带复合种植模式比较受农户欢迎。玉米带宽40cm,相邻玉米带间距160cm,种3行大豆,大豆行距30c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50cm。玉米塘距36cm(留双株),亩种植3700株左右;大豆塘距18cm(留三株),亩种植16000株左右。二是玉米套种马铃薯,实行3行玉米套播2行马铃薯,玉米行距为40cm,株距为30cm,马铃薯行距为60cm,株距20cm。马铃薯与玉米的距离为30cm,每一播幅宽度为2m。在播种密度方面,每亩播种马铃薯和玉米各3333株左右。在播种马铃薯的时候,中间要空出1.4m,可播种3行玉米。
(六)病虫预测预报及防治。一是选择包衣种。包衣种子覆盖率100%,包衣种子能有效预防地下害虫的危害。二是防治地下害虫。每亩用1.5%辛硫磷颗粒剂1.5千克,播种时施入塘穴盖薄土可防治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三是防治地上害虫。草地贪夜蛾亩用12%啊维·虫螨腈15g或5%甲维盐水分散剂5g浓度2000倍液喷雾2次,每隔5天一次;蚜虫亩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1000~1500倍液喷雾2次,每隔10天防治一次;玉米螟、粘虫在喇叭口期用辛硫磷水剂喷雾;抽雄后可用25%杀虫双水剂喷雾防治。四是病害防治。用30%“爱苗”乳油、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纹枯病、锈病等。
三、小春作物生产抗旱技术措施
(一)麦类抗旱技术措施。目前麦类正处于扬花灌浆期,抗旱夺丰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有灌溉条件的田块,及时组织抗旱灌水。二是运用叶面追肥和喷施抗旱剂,叶面喷施速效磷、钾肥、硼肥,以增加细胞质浓度,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注意喷施叶面肥时,遇到晴天最好在下午喷施,阴天可全天喷施。三是在做好肥水管理的同时应搞好病虫害防治,小麦生长的后期易受蚜虫、白粉病、锈病的危害,按照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方针,做到药剂防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主要用三唑酮、托布津、多菌灵等;防治小麦蚜虫可以选用吡虫啉、功夫、乐斯本等药剂,用药需连续2—3次。
(二)油菜生产抗旱技术措施。现油菜整处于接荚鼓粒期,是产量要素关键期,抗旱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尽量灌水抗旱,可采取沟灌的方式,水灌到沟深的2/3处为宜。二是喷施叶面肥,喷施叶面肥确保荚粒饱满,按每亩硼砂0.1公斤、磷酸二氢钾0.3公斤,兑水50公斤,每周喷施1次,连喷2次。三是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蚜虫的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油菜蚜虫发生正逢油菜盛花期,药剂可用70%吡虫啉,防治蚜虫。从结荚期开始,剔除脚叶、病叶、枯叶,减少废叶的营养消耗及抑制病源侵染。增加田间通透性,改善和促进个体与群体的生态环境。油菜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等,发病初期喷15%粉锈宁1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等药剂,间隔7天喷1次,防治2次。